1937年春,祁连山的寒风刺骨,风雪交加,一支红军的残部在暴风雪中艰难求生。队伍的指挥官是年轻的程世才,他年仅24岁,却面临着前有追兵、后无粮草的生死困境,带领着千余名战士在这片荒凉的雪地中艰难求生。眼看着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,命运却在此刻给予了他们一线生机——一位名叫郭元亨的道士,带来了急需的粮草和牲畜,将这支队伍从死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。
程世才出生于1912年,湖北人,家境贫寒。自幼目睹战乱的摧残和民众的苦难,程世才从小便立下了投身革命的决心。18岁那年,他加入了红军,开始了艰苦的革命生涯。他先后参与了湘鄂西根据地和鄂豫皖苏区的战斗,在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中,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基层指挥官。
展开剩余76%1936年10月,中央军委决定组织红30军等部队西渡黄河,组成西路军,开赴河西走廊,支援打通新疆的战略目标。然而,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了马步芳、马鸿逵等敌军的围剿,数万骑兵的围攻让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由于兵力和物资的极度匮乏,西路军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。1937年春,西路军仅剩的残部被编入“左支队”,由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带领,带着千余名红军战士穿越了冰天雪地的祁连山。
那时的祁连山,积雪厚重,气温极低,红军的衣物早已破烂不堪,战士们赤足走在雪地上,以雪为食,啃草根充饥。经过了近四十多天的艰难跋涉,队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。就在此时,程世才率领的队伍来到了甘肃安西南部的蘑菇台,那里有一个简陋的道观,住着一个名叫郭元亨的道士。
郭元亨曾是高台一带的普通百姓,为了躲避战乱而选择出家为道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他本打算避世隐匿,却未曾想遇到了困境中的红军。虽然红军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死考验,但他们的纪律和行为深深打动了郭元亨。红军士兵未曾擅闯道观,虽然身处困境,仍旧举止端庄、言语有礼。郭元亨心生怜悯之情,决定伸出援手。
几天后,郭元亨将道观中的所有积蓄拿了出来,送来了五千斤面粉、黄米、小麦、胡麻油、食盐等物资,甚至牵来了两头牛、三十只羊、一匹马和一头骡子。那是他所有的家当,毫不保留地交给了红军。程世才深受感动,立即指示参谋列清单,并亲笔签署了收条,承诺一定会在革命胜利后将所有物资归还。程世才告诉郭元亨:“凭这张条子,你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革命队伍。”
在郭元亨的帮助下,左支队得以补充体力和物资,继续向前行进。几天后,他们成功抵达了星星峡,终于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,成为西路军中唯一突围成功的整建制部队。程世才也因此成为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位存活的军长。
然而,郭元亨的遭遇却远未结束。马家军听闻有人私通红军,立即派兵围捕榆林窟。郭元亨被抓捕,惨遭严刑拷打,被毒打至重伤,骨折三根,牙齿掉落五颗,甚至在寒冷的冬天被绑在铁柱上,用冰水泼打。他始终没有透露红军的任何信息,直到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——三两黄金和一百块银元交给敌人,并见到当年程世才给他的“收条”被撕成粉末,才被放了出来。经过数月的休养,郭元亨虽然恢复了些许体力,但身体依然虚弱。
1940年,马家军为了得到榆林窟内的象牙佛像,再度找上门来。郭元亨被残酷折磨,左臂被打残,胸腹被烧伤,仍拒绝交出象牙佛。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郭元亨才将象牙佛捐赠给了安西县人民政府。
时至1961年秋,年老体衰的郭元亨依然未曾忘记那张被撕毁的收条。他通过托人写信给程世才,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援助之事。程世才收到信后非常激动,立刻回信,并确认了当年的事实,向郭元亨表示感谢。随后,郭元亨被聘为榆林窟的文物保管员,并当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。
1976年,郭元亨道长去世,享年约64岁。他的生活依然清贫,但他永远被人铭记的是他对红军的支持和他那坚定的信念。而程世才,这位曾在战火中率领红军突围的将军,也在1990年去世,享年78岁。他临终时仍不忘当年的誓言,心中永远铭记着那位雪中送炭的道士——郭元亨。
这一段跨越几十年的红军故事,温暖而悲壮,展示了人性中的高尚与坚守。程世才与郭元亨,在岁月的长河中,凭着一份信义和承诺,书写了一段难忘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